IT办公室的故事 2022-17


[图片源自:https://www.pexels.com/]

自从与校OIT合并之后,我们一直没有学生工。这段时间我和工程院外展主任联合写了一个资助提案,获得了学校的一笔资金。由于这笔钱是工程院自己搞的,所以不需要收到校OIT的限制,我们自己招工。

在大学这种地方工作,什么事情只要和钱有关就需要写提案。不管是和联邦政府下面的NSF,还是NIH;还是州政府甚至校内的基金都要洋洋洒洒写上几页的文字。

可能是学府吧?过程要搞得文邹邹的。这么多年下来,钱要下来的不多,写作能力提高了不少。错别字这种现象居然练得只在中文中出现,英文里面消失了。

资金虽然不多,不过足够给一个学生一周工作20小时,并能发出本州最基本工资$15/小时。说实话,这个价钱说着自己都觉得寒酸。在麦当劳翻肉饼都能达到每小时$19了。

我们的学生工的训练还是有关虚拟化数据中心,亚马逊网络服务,以及红帽Openshift之类的技术。真有点当年造导弹的不如茶叶蛋的感觉。

本来想着招本科低年级的学生。不过身边有一个朋友对这个工作感兴趣。虽然已经上到研究生了,不过是半路出家,本科学的机械工程,毕业后转的计算机科学。不在乎工资,只是想到我们这里来淘淘金。

于是我便把我们这里平常做的工作都和他讲了一遍。其实个人觉得这已经算是作弊了。基本上把面试能够问道的方面都告诉他了。

为了公平起见,我向外展那边以及IT的同事提议,我只主持面试并在面试后提供我自己的看法;但是选哪个学生这件事就不参加了。

职位介绍提到学校工作公告板上之后,一直没有另外的人应聘。估计都翻汉堡包去了吧?

好在最后一天,在告示过期之前,我们又收到了一份简历;要不然真成了只有一个人可面试的窘境了。第二个人是个大一的学生。名字就是汉语拼音的“凯”。

我和发展主任研究这个学生的名字怎么念。我说按照中文的话就应该是“凯”音,不过拉丁裔的姓就不清楚了。

我们有不想耽误过多的时间,这个学期几乎已经过去一半了;马上约定面试的时间。

大一这个学生在面试的日子里的第一天。面试的时间到了,我听到有人敲我们办公室的门。打开大门,一个小小的女生站在门口。

可能是脑子里一直想着“凯”这个字吧?发现是个女孩让我一愣。看来同一个名字在不同族裔中真的不同……

其实从简历上看,这个新学生K只是一个会网络软件开发的小孩子。AngularJS,连NoSQL都没有出现在简历上。我们要招聘的是一个做IT运营这边事物的,她听不适合的。事实证明,她确实连IP,DNS是什么都答不出来。不过在图像设计,自媒体方面还算给大家一个不错的印象。

我感觉我那个朋友应该没问题。他终究在校OIT干过一段最初级的IT工作。

第二天,朋友来面试了。可以感觉出来他很紧张,说话都磕磕盼盼的。他是从大一就来美国上学了,在这里6年的时间,身边的朋友也不止是华裔。但是没有想到今天的对话,连我都没怎么听得懂他在说什么。

我还劝了他两句,说慢点,说清楚了。

可以感觉到他对我们的问题是知道答案的,但是怎么也听不懂他在说啥。

就这样,为二的两个面试结束了。

我不作主,听另外两个面试考官的评价。很明显第二天的学生对IT业务了解的多一些,自媒体上面也是有一些经验;当然只有我知道刷的是微博和朋友圈,不过这也算。

但是发展主任说了一句我们谁都不能辩驳的话。她说:我这边的工作主要是和别人接触,对话,交流,以及宣传我们这里马上要毕业的学生,让他们能入到外面的企业中的法眼。要是找个说话谁都听不明白的,太耽误事情了……

也是啊。IT技术可以教会,但是要是没法沟通,这个我们也没办法。

没办法,最后两个人选了第一天的女学生K。

我知道在一起聚会的时候,即便都外国人,华人留学生还是有会扎“自己人”的堆儿,说“自己人”的话。语言这个东西不是每个人天生就有天赋。大家都知道有环境的话学习会很快;如果在适当的语言环境下,还是说母语的话,无形给自己设了一道沟通的门槛。

不拿别的来说,我从高中来到新泽西上学。什么课都用英语交流;但是到数学课的时候,尤其是数字,脑子里面想的还是一二三四的中文。到现在,过去20多年了,让我一下子反应英文数字的说话,没睡醒的时候还是会蒙。

说白了,还是不要偷懒,要多说,这样在一个不熟悉的环境下才不会紧张,说不出来话。即便是自己了如指掌的东西,要是说不出来,也没法让人了解到自己的能力。



0
0
0.000
0 comments